蕭紅(1911-1942),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傢,黑龍江呼蘭縣人。由於對封建“傢庭和包辦婚姻不滿,1930年離傢齣走,1932年與蕭軍同居。1933年與蕭軍自費齣版第一本作品閤集《跋涉》。在魯迅的幫助和支持下,1935年發錶瞭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惱,東渡日本,在東京寫下瞭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錶瞭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1942年1月22日病逝於香港,年僅31歲。
《字裏行間文庫:呼蘭河傳》是蕭紅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中國現代小說散文化的代錶。1940年寫於香港。茅盾對這本書評價非常高,他說:“《字裏行間文庫: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於它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彆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淒婉的歌謠。”
作者注:真正的天才不是伴随着鲜花和掌声出现的。而是以时间为帷幕出现的。萧红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潜水之后终于浮出了时间的水面。受到了学界的认可和推崇。看看现在的出版市场,萧红的书出了好多本落。本文只是很久前的一个应试之文。希望大家喜欢。riluo520@163.com 纪念...
評分我读呼兰河传时是个闷热夏夜,连空气都粘糊糊的,但对着薄薄的的一本连书页都略有些泛黄的小说,只觉得满纸苍凉,力透纸背的苍凉。 像她自己说的一样——“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书中曾有一段写到扎彩铺,“要做人,先做一个...
評分我读呼兰河传时是个闷热夏夜,连空气都粘糊糊的,但对着薄薄的的一本连书页都略有些泛黄的小说,只觉得满纸苍凉,力透纸背的苍凉。 像她自己说的一样——“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书中曾有一段写到扎彩铺,“要做人,先做一个...
評分很多年前曾看过一遍,如今再看,震动丝毫不减。这本书的妙处,首先在于它采取了一个四五岁小孩子的视角。小孩子是什么都能看见,然而又什么都不懂的。在她的眼睛里,呼兰河这个地方似乎相当美好,仿佛每件事都透着新鲜,因为新鲜,所以也有趣。然而读者一路读下来,却渐渐地不...
評分盖因才疏闻寡,对萧红的印象,还是缘起那篇脍炙人口的妙文,《回忆鲁迅先生》。更确切地说,是那个经典的乔衣片段,“裙子配的颜色不对,红的不能配紫的;绿的也不能配紫的”,散漫细腻的笔调,极其生活化的叙述,一下子把这位教科书教父拉下了神坛,变成了接地气的欧吉桑。 印...
他們看不見什麼是光明的,甚至於根本也不知道,就像太陽照在瞭瞎子的頭上,瞎子也看不見太陽,但瞎子卻感到實在是溫暖瞭。他們就是這類人,他們不知道光明在哪裏,可是他們實實在在地感得到寒涼就在他們的身上,他們想擊退瞭寒涼,因此而來瞭悲哀。
评分過去被《火燒雲》《祖父後園和我》這樣斷章取義的節選給騙瞭。一直以為呼蘭河傳是部迴憶美好童年的書。茅盾先森在序裏的詞很準確,寂寞。太寂寞瞭。天亮瞭就乾活,天黑瞭就睡覺。一代一代這樣過下來,一個大泥坑子都能做談資。“我”站在街上,不是看什麼熱鬧,不是看那街上的行人車馬,而是心裏邊想,是不是我將來一個人也可以走得很遠?(我都快流淚瞭,可能我也是這麼迷茫著的吧
评分蕭紅真是厲害,可以那麼雲淡風輕的吐著槽~近乎八十年後看來也不禁啞然失笑,書裏的形形色色不還在我的身邊嗎?!
评分茅盾似乎對蕭紅寫作中“反帝反封建”思想的缺位有微詞,然而正是這種私人化的屬性賦予瞭呼蘭河傳不一樣的色彩(並可能因此讓它今天有瞭比茅盾更多的讀者)。蕭紅寫起逃離瞭十年的小城,既是香港寂寥中的自愈,恐怕也反添瞭幾分寂寥。呼蘭河傳的感染力得益於蕭紅為想抒發的內容找到瞭閤適的形式:前兩章的俯瞰視角,悲憫也有情,跟今天的“非虛構”有些異麯同工;三、四章迴憶祖父和自傢後院,一個溫暖一個荒涼,是個人散文的調子;後麵章節的團圓媳婦、有二伯和馮歪嘴,可說是孩童視角的小說瞭。她還找到瞭閤適的敘述聲音,平緩、寡淡,有時瑣碎,有時凝練,有時溫情,有時冷酷。十幾萬字,偶爾讓人莞爾,時常讓人沉重,那些像草、像泥土一樣最平凡人們的生活就揮之不去瞭。那些隱忍、往復、愚昧、苦難,還有那無法驅散的獨屬於記憶纔有的落寞情緒。
评分散文詩的長篇畫捲。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圖書下載中心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