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
當代中國最知名的公共知識分子,評論家,他用行走、思考和文章來解讀中國社會的變化過程。著有《未成熟的國家》、《祖國的陌生人》和《極權的誘惑》。許知遠曾擔任《經濟觀察報》主筆,目前是《生活》雜誌的聯合出版人和美國《商業週刊》中文版總編輯,同時也為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聯合新聞網和《亞洲周刊》等媒體撰寫文化和時事評論。他也是北京著名的獨立人文書店「單向街」的創辦人。
一部世界主義者的文化行旅。一部充滿詩意的人文壯遊。
行旅是許知遠用來思考世界和尋找自我的方式。《祖國的陌生人》一書記錄了他的中國行腳,而《一個遊蕩者的世界》則是他在埃及、歐洲、印度、俄羅斯、中東等國外的行旅隨筆。在中國,他是祖國的陌生人;到了國外,他卻處處看到熟悉的中國。
在劍橋,他讀美國人160年前寫的一本書《一個美國人在維多利亞的劍橋》,詢問自己是否可以記錄下此刻中國和英國的相逢。在俄羅斯,他遇到的來自海參威的妓女都要給他半價,因為「你們中國人什麼都需要打折」。而在慾望的甦醒過程中,他想到了那個因一首詩而被史達林流放並死於海參威的俄羅斯詩人。在不丹,他看到了半山上造佛的中國人,將國內熟悉的邏輯帶到了單純寧靜的世界。在巴黎的十三區,他找到了鄧小平、周恩來、老華僑和新溫州人之間的微妙聯繫。在柏林,他藉著那堵著名的牆,引申到香港和深圳之間的界河。在羅馬,溫州人歐洲創業傳奇的故事背後,彰顯出移民和當地社區之間的緊張。在印度,他看到了中國在智力上和創造領域上可悲的落敗。他無法想像,泰戈爾在1916年的美國和日本演講的弘揚世界主義,反對民族主義虛榮和浮泛的《民族主義》,在快100年後的中國,是否還有人聽得懂。而在開羅,他拜會了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阿斯旺尼,愕然發現他過著牙醫和作家的雙重生活。「埃及也是我的病人。貧困、腐敗、恐怖主義這些埃及面臨的問題,都只是病症。它們都來自共同的病因--政治獨裁。」……
知性而獨立,迂迴卻直進,似乎是在這個經驗貧乏的年代,唯有通過歐、亞、非的場場壯遊,自我的追尋和對中國的質問才有可能完整展開。在世界,許知遠成為一個不斷回望中國與自身的游蕩者。
「在通往世界的途中,中國變得更清晰了。中國社會內部的成就、困境與失敗,在世界的其他角落愈發分明。」
--許知遠
消费主义和信息主义的集体逃避和自我沉溺,在我身上越发明显。 每个个人都要建立和昔日的关系,或许某种营养,同时又要打破昔日给他们的束缚和枷锁,成为一个新人。这里永远面临着一个困境,最终决定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成长,在于他的“勇气”。 Escape from Freedom. 最...
评分相对于10年前读过的他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这本书的基调明显沉稳了许多,《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是作者大学时代的文章汇集,字里行间充满激情,犹如面对一个豪情万丈,吐沫横飞的诉说者,曾有人评论那个时代的许知远-----从未有人像他这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列举出如此...
评分许知远又回来了,带着他的新书《一个游荡者的世界》。其实这么几年许知远并没有远离公众的视野,从《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到如今的《一个游荡者的世界》,许知远十年之内陆陆续续写作出版了不少文集。前一段时间听闻《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出了十周年纪念版,时间一晃便过去十年了...
评分要承认我是一个俗人,精神上的屌丝,当是作者所说的中国“野蛮人”的典型。 我惶恐地不敢说这不是一本好书。因为在内容上,《游荡》没有一般散文的卖弄和做作,读起来颇为顺畅,作者许知远用丰富的游历和知识,带着读者在世界上一些现实与思想激烈交融的地方进行了一趟精神世界...
评分要承认我是一个俗人,精神上的屌丝,当是作者所说的中国“野蛮人”的典型。 我惶恐地不敢说这不是一本好书。因为在内容上,《游荡》没有一般散文的卖弄和做作,读起来颇为顺畅,作者许知远用丰富的游历和知识,带着读者在世界上一些现实与思想激烈交融的地方进行了一趟精神世界...
只能说 还不错
评分打开的思想,却无力
评分不一樣的視角
评分相对于《极权的诱惑》,这本书多了些知性和温暖。
评分不一樣的視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哈图书下载中心 版权所有